山洪与泥石流:谁来守护?汉源灾难揭示中国灾害防御体系的困境
元描述: 汉源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30余人失联,其中绝大多数人不在撤离名单中。文章揭露了中国灾害防御体制的弊端:山洪与泥石流防御体系割裂,缺乏协作,导致灾害发生后相互推诿,影响救援。专家呼吁建立“灾害链”防御机制,统筹研究各个灾种之间的关联,才能有效应对复杂的自然灾害。
引言: 2024年7月20日凌晨,四川汉源县马烈乡新华村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30余人失联,40余处房屋受损。这场悲剧再次引发人们对中国灾害防御体系的反思。这场灾害中,大量失联人员并非因为不在撤离名单中而被洪水吞噬,而是由于山洪与泥石流防治体系的割裂,导致对灾害隐患的认识不足,防范措施不到位,最终酿成惨剧。这背后,折射出中国灾害防御体系在应对复杂自然灾害时的困境,亟需建立“灾害链”防御机制,打破部门壁垒,才能有效应对日益增多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
山洪灾害防治:为什么不在名单里的人也遭殃?
汉源灾害中,不少失联人员并未被列入山洪危险区撤离名单,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提前收到撤离通知,却仍有大量群众待在家中,被洪水吞噬?
根据《四川省山洪灾害防御指导意见(试行)》,每年汛期前,基层地方政府会根据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结合近期山洪灾害发生情况,更新山洪灾害危险区管理清单,其中包括山洪危险区威胁的户数和人数。
然而,现实中,山洪监测员往往是本村较年轻、具备一定文化的群众,他们对山洪危险区的划定并没有决定权,只能按照要求观测山洪征兆,接到通知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
以新华村为例,该村共有5处山洪危险区,涉及35户,62人。然而,山洪发生后,包括4组在内的多个村组都有不在名单内的村民失联。这说明,现有的山洪危险区划定机制存在缺陷,对灾害风险评估不足,对部分区域的危险程度认识不够准确。
泥石流与山洪:谁来负责?
汉源灾害中,泥石流与山洪的伴生关系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为什么在山洪灾害防御体系中,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并不属于一个体系?
在中国目前的自然灾害防御机制下,山洪归口水利部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归口自然资源部门,两者管理模式独立,信息割裂,缺乏协作,导致对灾害隐患的勘查难以深入,后期的人防、技防措施难以形成合力。
现实中,山洪诱发其他灾害的情况并不罕见,但现有的防洪防汛和地质灾害法律法规对这种情况的应对措施较为模糊,这导致不同部门在灾害发生后,对灾情性质的认定和责任划分发生分歧,甚至影响救援。
“灾害链”防御:打破部门壁垒,统筹应对自然灾害
为了解决不同灾种防御权力分散带来的问题,2018年,应急管理部应运而生。然而,应急管理部成立至今已有6年,但仍有一些具体权力分散在不同部门之间,部门间的磨合工作仍在进行。
专家指出,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是一个“灾害链”,各个灾种之间相互关联。比如,暴雨伴随而来的往往是山洪,山洪又常常诱发泥石流,到达平原低洼处再形成洪涝灾害。
为了有效应对日益增多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需要建立“灾害链”防御机制,打破部门壁垒,统筹研究各个灾种之间的关联,在防范、预警、救援等方面形成合力。
亟需加强的“灾害链”防御体系
建立“灾害链”防御机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 加强灾害风险评估: 完善山洪灾害危险区划定机制,提高对山洪诱发其他灾害的认识,将山洪纳入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与泥石流、滑坡等地灾一起管理。
-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在山洪多发地区,增加监测设备,实时监测降雨量、河流水位、山体移动等情况,提高预警精度,为灾害防御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 加强部门协作: 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共享信息,共同研究灾害隐患,制定联合防治方案,提高应对灾害的效率。
- 提升公众防灾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防灾知识,提高群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灾害防御工作中。
结语
汉源山洪泥石流灾害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暴露了中国灾害防御体系的短板,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只有建立“灾害链”防御机制,打破部门壁垒,才能有效应对日益增多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常见问题解答
1. 为什么山洪不属于地质灾害?
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其成因主要与降雨量和地表水流速度有关,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则是由地质作用引起的。
2. 为什么山洪和泥石流的防御体系割裂?
由于历史原因,山洪的防御工作由水利部门负责,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由自然资源部门负责,两者管理模式独立,信息割裂,缺乏协作。
3. 如何建立“灾害链”防御机制?
建立“灾害链”防御机制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共享信息,共同研究灾害隐患,制定联合防治方案,提高应对灾害的效率。
4. “灾害链”防御机制对防灾减灾有什么意义?
“灾害链”防御机制可以更全面地评估灾害风险,制定更有效的预警和防御措施,提高应对灾害的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 如何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防灾知识,提高群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灾害防御工作中。
6. 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政府应该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到灾害防御工作中。
